首页 > 专题研究

戴斌 | 青海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方略——在“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座谈会上的发言

2025-05-29 字号:[ ]


      应青海省政府邀请,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赴西宁参加“青海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座谈会”,并做主题发言《青海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方略》。全文分享如下。

尊敬的罗东川省长,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作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青海在国家生态安全中地位举足轻重。对于青海高质量发展而言,“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2021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指出要立足高原特有资源禀赋,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近年来,青海先后出台了《省委办公厅 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区创建工作方案》《青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工作导则》等文件,稳步推进青海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根据文化和旅游部领导指示、青海省政府相关工作要求,结合前期研究成果,现就青海建设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理论先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工作时就强调发展旅游业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他强调“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是发展旅游的基础,一旦破坏,旅游经济也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围绕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 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持续利用”的重要原则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2016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黑龙江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在强调保护自然资源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十分强调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他指出: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我们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明确回答生态旅游目的地建什么、谁来建和如何建等重大理论问题,形成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建设思想、发展理论和社会共识。可以以本次会议为契机,将青海建设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协调工作机制化。在国际国内旅游理论界、市场主体和地方党政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使之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和绿色旅游发展的理论策源地。

二是目标设置要科学建构“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理论内涵和核心指标,科学设置发展目标、考核指标和建设进度。从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湖北打造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桂林建设世界级旅游城市等实践经验看,宜将重点放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绿色发展理念、新型发展动能与项目、国际化产品和服务、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以及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带动等方面,不必过于关注国外游客的数量和比重。如果参照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数据,将国际游客占比定得过高,哪怕是10%或者5%,短期内也是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历史上看,青海全省入境游客接待量和消费额一直不高,在全国占比相对偏低,峰值年份(2019年)接待入境游客人数仅占全国接待入境游客总人数的万分之五,入境游客花费占全国入境游客总花费的万分之三。

图片

图1 青海省入境游客人数和外汇收入(2018-2024)

三是线路打造。重点打造以环青海湖、三江探源、祁连峡谷草原、可可西里自驾为代表的“1+3”国家级和省级生态旅游线路,以此支撑青海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形象,牵引绿色旅游项目投资、建设和运营。着力培育塔尔寺——宏觉寺——结古寺——尕尔寺瞿昙寺——文成公主庙为代表的文化生态国家旅游线路,形成自然与文化相呼应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形象。要围绕上述国家级、省级生态旅游线路,统筹谋划《青海省“十五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做好与全国旅游业发展规划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有机衔接。本着建设与推广并重的原则,将之纳入“十五五”期间“你好!中国”国家旅游线路全球推广体系。

图片

图2 青海建设国家和省级生态旅游线路示意图

四是城市节点。规划好国线和省线之后,接下来要重点建设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城市支撑。现代旅游业是以游客到访为前提的,尤其需要拥有机场、高铁、高速公路、新能源交通工具和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商业环境的枢纽城市为依托。要重点加强西宁和环青海湖周围市州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着力提升重点城市的旅游热度,以制度创新推动节点城市的绿色旅游发展。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对全国336个地级以上城市进行的旅游热度评估,省会西宁偶尔会进入前100位,海东维持在200名上下,其他市域排名多在300位以外,是全国旅游市场的“冷点”。要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改善,争取若干市域“由冷转温”。

表1 2023-2025年第一季度青海各市域

旅游热度全国排名

图片

五是项目支撑。生态旅游目的地不是荒无人烟的原始风貌,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是当代与历史的对话。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培育一批融科技、人文、绿色于一体的生态旅游项目。环青海湖要投资建设若干使用生态环保材料,达到国际标准的生态驿站、房车自驾车营地、精品酒店和观鸟研学为主题的国家营地。青海湖、塔尔寺等景区应当,也可以进入文化底蕴深厚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培育名单。在文化和旅游部指导下,率先建设国家生态旅游先行区、绿色旅游示范区。

六是游客满意。游客是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最好的评价者,也是最有力的推动者。青海应当将游客满意度纳入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观测指标体系,并采取专项行动持续提升之。2013年至2025年一季度,西宁市游客满意度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从2013年的66.62分“及格”水平逐步进入“75-80分”的“一般满意”区间,但尚未进入“满意”区间,在纳入计算的60个国内旅游城市中排名处于下游。这种局面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改进,将严重制约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建设进程。

图片

图3 西宁市游客满意度得分及增速 (2013-2025Q1)

综合现场调查和网络评论细分指标游客评价,游客对西宁市目的地形象评价较好,接近80分满意水平,其次性价比、休闲、住宿、交通、推荐度、景点、购物75-80分),公共服务、旅行社、住宿和餐饮70-75分)未来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七是社会教育。请省委宣传部牵头,联合政府新闻办、外事办、文化和旅游厅、环境保护厅,定期发布《青海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发展报告》,推动市场主体自觉践行社会责任,主动接受环境审计,引导游客践行文明旅游和绿色旅游,培育生态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基础。吸纳国际一流的科学家、企业家和智库领导人进入省政协环境资源界别或专门机构,进而建设机制化联席机制。专业顾问机制要定期召开线上线下专题会议,科学评估相关文件、方案和标准的实施效果,有针对性提出建设性专业建议。

八是部省合作。会商有关部委,推进省部合作共建,形成支持青海建设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工作机制,争取基础设施建设、旅游线路和目的地推广、专项投资、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支持,重点抓好引客入青工程。中国旅游研究院利用位置大数据监测的青海近七年国内游客接待情况显示,青海国内客源集中度很高,本省游客年均占比71.07%。前5大省外客源地游客之和,占接待省外游客总人数的54.43%。可以通过援青机制创新以获得更多的中东部客源,进而构建更加稳固的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国内基础。

表2 青海省内及前十位省外客源地(2018-2024)(单位:万人次)

图片


九是国际交流。从长期来看,青海建设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还是要扩大在海外主流和分众媒体的宣传推广力度,吸引更多的外国和港澳台游客到访。要面向传统客源市场,也要面向“一带一路”沿线的东盟、中亚和中东欧国家。在中央有关部门支持下,创建新型双边、多边和区域机制化旅游合作平台如生态旅游发展联盟,发布一流成果、权威数据和发展案例,讲好当代中国和世界的生态旅游故事。

作者 | 戴斌
责编 | 刘鑫
来源 | 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
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