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研究

戴斌|让入境游客走进社区街道,感受真实中国

2025-03-08 字号:[ ]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接受《南方周末》专访,就旅游业进一步对外开放以及普惠旅游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全文分享如下。


我遇到过,外国朋友问,你们居委会调解是怎么一回事?在他们看来,这是中国治理体系的一部分,很感兴趣。

外国人来中国旅游,第一个阶段,是去看山水、看风光,然后就是希望更深入去了解一个国家、一座城市,了解它的经济社会运作,包括神秘的政府院落,感受真实的中国。



2025年3月,外国游客在故宫拍照。视觉中国图




2024年,“China Travel”作为网络热词,在全球社交媒体平台掀起热潮。随着中国免签政策的持续优化,体验“144小时过境免签”成为流量密码,越来越多的外国网红博主打卡体验中国游,并且发布旅游视频、生活体验。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入境游客13190万人次,增长60.8%,入境游客总花费942亿美元,增长77.8%。
中国之行为国际游客带来美好的体验和回忆,也在一些细节层面暴露出接待水平的不足。在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带来了他关于旅游业进一步对外开放,以及普惠旅游方面的建议。
认为,除了需要在离境退税、物品存取等细节方面优化外,还应该革新旅游理念,让入境游客走入社区、街道,甚至是开放政府院落,让游客体验真实中国的魅力。同时,这种旅游观念的转变,也会对国内游产生正向影响,进一步释放旅游市场,催生新的旅游业态。

全国政协委员戴斌。受访者供图


感受真实中国的魅力

南方周末:围绕提升旅游业,尤其是入境游的体验和质量,你提出了很多建议。其中,首次提出了建设“入境旅游首站城市”的概念,这是出于什么样的思考?

戴斌:就像我们到国外去玩,我们会说去纽约、去巴黎、去伦敦,都是以城市为单位。印象中,纽约就是纽约市,不是纽约州,我们并不需要了解一座城市在其所在国家的行政架构。

但是在中国不是这样。我们国家在旅游宣传推广中,会重视国家这个层级的概念,也重视省级这个概念,但是对城市没有应有的重视。

越来越多的国外游客,是以散客的方式入境旅游,他们会有一些细节方面的需求,那是我们在以往的旅游宣传推广中,很容易忽视的内容。以城市为单位,尤其是以打造“入境旅游首站城市”的高度去做的话,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弥补这些细节方面的不足,做好示范。

南方周末:这些细节层面的问题,具体有哪些?

戴斌:外国人来旅游,会有购物的需求。以国际上通行的惯例来讲,除了机场免税店之外,还有市内免税店,也就是说,游客持有效证件,在市内可以进行免税购物,这些物品通过海关的监管,以及财税制度的安排,可以通过物流体系自动进入机场海关的监管区,不用随身携带,到了机场内部,再取出来。还有一种就是离境退税,大量购物是通过离境退税来实现,除了海关、税务制度的安排,还有一些专业公司的协助。

反观我们这边,无论是市内免税店,还是离境退税服务,都不太适应入境游的发展,希望能在这方面有所突破。

还有就是行李物品存放方面,不仅入境游客,境内游客其实也会觉得麻烦。当然,现在国内已经出现一些解决办法,像杭州的“轻松游”,游客在街区、商圈内就可以办理好行李托运,其实是引入了远程值机的概念。

南方周末:除了细节上的优化,有没有什么观念、理念层面的建议?

戴斌:我的建议是,至少从旅游热点城市开始,对政府院落进行有序地开放,把停车场、食堂等公共空间,在节假日常态化向公众开放。

其实,扬州、敦煌、丽水等地已经率先尝试,社会资源得到更加充分地利用,还为游客带来独特体验,展示出城市开放、包容、自信的形象。杭州更进一步,已经有了100个社会资源的访问点,从菜市场到居民委员会,甚至到基层派出所都有。行政系统的有效对外开放,是主动拥抱旅游市场的一个表现。

对国内游客是方便,对国外游客是展示。他们会感兴趣的,我就遇到过,外国朋友问,你们居委会调解是怎么一回事?在他们看来,这是中国治理体系的一部分,很感兴趣。

我希望,把类似社会资源访问点的地方,在旅游市场中有意识地进行宣传推广,特别是在研学旅游、入境旅游等市场层面,成为展示中国当代形象的一个窗口。外国人来中国旅游,第一个阶段,是去看山水、看风光,然后就是要体验美好生活,希望更深入去了解一个国家、一座城市,了解它的经济社会运作,包括神秘的政府院落,感受真实的中国。


应推进“普惠旅游”

南方周末:这些对入境游的建议,对提升国内旅游整体质量是不是也是一种启示?
戴斌:是一样的。2024年,安徽舒城等地打开政府大院供游客拍照、停车,开放政府食堂,成为吸引游客的密码。用开放、包容的气度,展示一个城市现代化形象。而且,节假日政府不办公,停车场处于闲置状态。
国内游客的想法也在变,不仅仅是要看山看水,看美丽风景,也要体验美好生活。这个美好生活是什么呢?开发一个景区、一些文化遗产是不够的,他还想看公共文化,想看机器人、无人机、无人驾驶。
游客会把王府井当景点,其实它就是一个休闲街区。亮马河原本也是一个街区,现在也成了一个旅游休闲区,游客也会去看看。包括铁路、公路、农业、海洋,这些都是让人民感受到美好生活的事物。
今天的旅游市场,大众旅游进入全面发展新阶段,游客的需求已经呈现多样性。
南方周末:按照这个理解,对于进一步释放旅游潜力,有什么新思路和想法?
戴斌:要千方百计释放旅游消费需求,我觉得应该推进“普惠旅游”。以前是外国人在旅游,中国人在接待,后来是城里人在旅游,乡下人在接待。现在应该让每一个国民每年都能够享受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观光旅游,要让文化公共服务和旅游资源下沉,让广大农村居民、广大城市中低收入阶层,更方便地出游,用负担得起的方式出游。
“普惠旅游”普及后,市场主体就应该去考虑,怎么提供高品质的旅游服务,研发新的旅游产品。我觉得,要进一步发挥公共文化作用,加强科技赋能,应利用新科技创造更多旅游新场景,同时加强文化创意和创造,推动市场主体为游客提供高品质的旅游产品。
南方周末:理念转变后,会不会有一些新的业态出现?
戴斌:新业态跟新需求密切相关。例如,“城市的美好生活”现在也成为旅游目的地了,越来越成为近悦远来、主客共享的空间,这就会产生新的需求。晚上6点到10点,我们称之为黄金4小时,游客在住地的周边6公里,称之为白银6公里,从而构成夜间旅游的重要时空。所以,要适应夜间旅游的需求,就会构建出灯光秀、城市观光餐饮等业态。
以前,旅游被认为是年轻人的事,一老一小不太受到重视,现在也不一样了。现在,针对老年游客的有旅游专列,针对青少年旅游的有一些专门的研学路线、研学营地,这些都是新业态。


记者|李在磊
来源|南方周末
责编|刘鑫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