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化和旅游部批准,应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邀请,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于8月25日参加2025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旅游发展大会并做题为《宁夏有条件率先将旅游业建成支柱产业》专题报告,全文分享如下:
尊敬的李邑飞书记、张雨浦主席,
各位领导,同志们,
2025年是收官“十四五”、谋划“十五五”的关键一年,旅游业正在从过去两年的快速复苏走向繁荣发展新阶段。各地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旅游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建设旅游强国、旅游强省、旅游强区,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旅游工作,召开全区旅游发展大会,高位谋划发展举措,高效建设品牌项目,相信宁夏有条件,也有能力率先将文化旅游业建成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和幸福产业。
宁夏拥有国内旅游客源“东进西溢,南下北上”的市场优势,有条件培育国际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是以游客到访为前提,以旅游消费为基础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谁靠近客源市场,谁就拥有目的地建设和产业培育的先发优势。宁夏地处国家地理的几何中心,是西部客源东进、华北客源西溢的必经之地。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全区接待区外国内游客1507.6万人次,其中甘肃406.3万人次、陕西265.2万人次、内蒙古199.3万人次、四川73.2万人次、河南63.3万人次,接待了京津冀三地游客82.7万人次。交通基础设施在现代化旅游业体系演化进程中扮演着底层器件的角色,深刻改变了旅游客源地、集散地和目的地的时空距离,决定了旅游出行和组织方式。随着航空、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宁夏在国内客源东西互进、南北互通的市场优势将更加显著,游客接待人数和旅游花费必然呈现持续增长趋势。2024年,宁夏国内旅游人次和旅游花费分别为8120.14万人次和763.11亿元,与2019年相比分别增长103.08%和127.41%。2025年上半年全区接待入境过夜游客2.22万人次,同比增长6.22%,主要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①始于2013年的中阿国家博览会,已在银川成功举办了6届,影响覆盖112个国家和地区、7500多家国内外企业参会参展,累计签订了包括文旅在内的合作项目1600多个。
①数据来源:根据宁夏官方数据整理
宁夏拥有丰富的山水林田湖草沙自然资源,有条件建设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天下黄河富宁夏,成就了历史上的“塞上江南”,也构成现代旅游发展的资源基础,形成了完整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体系。每当目光扫过沙坡头、水洞沟、贺兰山、六盘山、火石丹霞、千年灌渠、旱作梯田、沙湖鸟国、鸣翠湿地等景观,“塞上明珠”在我们的眼前就具象化了。旅游景区是旅游经济运行的基础支撑,也是旅游目的地的核心吸引物。当区位优势和独特资源遇见创业创新,越来越多的文化新空间、生活新场景、旅游新业态就自然而然地生长起来,为广大游客提供全新的选择。景观之上是生活。在旅游愈发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今天,从风景到场景的演化推动了旅游景区度假区的创新发展。贺兰山旅游度假区、“葡萄酒+旅游”、漫葡小镇、黄河宿集、昊然山居民宿、沙湖美鱼别墅等,让我们看见了西部风光,更感受了时尚生活。
宁夏拥有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文化资源,有条件建成文旅融合示范区。3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818处不可移动文物和5667项非遗资源,托举了全国文化版图的宁夏高地。游客可以感受水洞沟、贺兰山岩画等史前文化,可以看见西夏陵、古长城、须弥山石窟、灌渠、丝路古道等考古遗址与历史遗存,可以体验花儿、社火、宁夏小曲、固原砖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游客能够在六盘山长征纪念馆、西吉县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碑、银川市烈士陵园、石嘴山工业遗址、“三北”防护林工程·中国防沙治沙博物馆等红色地标现场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涵养家国情怀和历史自觉。宁夏的文化有历史的底蕴、红色的基因,也有当代的文明。宁东戈壁滩上巍然矗立的巨型煤制油装置,管道、塔体密布如“工业森林”。全国首个“沙戈壁”能源项目,中卫光伏电站驭风沙、踏山海,成为当代工业文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获得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的《我引绿洲接长路》《阿那河畔》为“星星的故乡”宁夏注入了全新的时代内涵。
各位领导,同志们,
在看到自然历史优势和发展成就的同时,我们也高度关注宁夏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与挑战。
一是全域旅游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银川还需要持续完善旅游目的地的产业支撑体系,进一步强化全区旅游集散地和辐射地功能。中卫的城市旅游发展进程明显滞后于沙漠旅游,存在结构失衡和后续乏力的风险。作为目的地的石嘴山、吴忠、固原在全国旅游市场形象模糊,需要有效提升知名度和存在感。从全区来看,县域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黄河文化旅游带宁夏段缺乏重大项目规划。东部、南部市县的长城、长征、文化遗产、避暑等资源开发不足,未能形成有市场吸引力的旅游项目,产品迭代、业态创新和产业现代化进程相对缓慢。
二是市场投资机构和经营主体相对弱小,支柱产业的“链主”缺位。根据宁夏统计数据显示,全区文化产业中大型企业只有8个、中型38个,小微企业占比达99.14%。旅游投资机构的市场主体以传统的资源依托型企业和中小旅行社为主,缺少竞争力强、影响力大、带动性广的大型旅游集团和现代旅游企业。没有高影响力和强带动力的“链主”企业,很难形成协同创新的旅游产业链、产业集群和产业生态,难以响应自治区党委的旅游发展战略和政府的旅游工作部署。
三是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各条线协同配合、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旅游工作新格局有待建立。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60个国内主要旅游城市满意度监测数据,银川市国内游客满意度整体保持上升趋势。2025年上半年首次进入“满意区间(80-85)”,在纳入测算的60个国内主要旅游城市中,2024年以前银川市国内游客满意度排名处于下游水平,2025上半年进入中游区间。从满意度评价细分指标看,国内游客对银川市目的地形象、公共服务评价较高,购物、交通、娱乐、旅行社、景点、性价比、推荐度、餐饮、住宿也均为满意水平,未来重游度相对偏低。游客满意不只是旅游部门的工作,更是对城市综合服务的全面考量,需要协调全区各涉旅相关部门职能,加强与文化和旅游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切实提升游客满意度和市场主体竞争力。
2013-2025上半年银川市国内游客满意度得分及排名
各位领导,同志们,
2024年6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银川时强调,“加强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积极发展特色旅游、全域旅游”。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宁夏葡萄酒产业发展,强调要提高技术水平,增加文化内涵,加强宣传推介,打造自己的知名品牌,提高附加值和综合效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旅游业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宁夏的指示精神,为宁夏旅游发展指明了方向,擘画了蓝图,明确了路径。
宁夏要用好资源优势,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现代旅游业发展体系。精准把握大众旅游发展阶段的旅游需求多样化、个性化和品质化特征,科学研判旅游消费趋势,打造国际化、高品质旅游产品体系。重点打造世界文化遗产地、黄河、沙漠和葡萄酒四张名牌。重点推进中卫沙坡头旅游景区、西夏陵世界级旅游景区和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世界级度假区建设。重点培育贺兰山国际文化旅游、研学旅游、康养度假、科技旅游、美食旅游、户外运动、会展节事等七大精品旅游产品。重点打造黄河生态文化、历史文化、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文化等世界级旅游线路。重点培育银川、中卫等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城市,用好宁夏博物馆、览山公园等文化旅游项目,怀远夜市、光耀美食街、向阳街、漫葡小镇等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完善国际化商业接待体系,优化住宿、丰富购物、提升娱乐品质、做精“宁夏味道”等。
宁夏要用好市场优势,加快建设一批关联带动性高、示范引领性强的旅游项目。引进包括旅游集团20强在内的投资机构和旅游企业的同时,也要激发本地企业家的投资潜力和创业热情,充分发挥自治区级国有企业整合和优化配置旅游资源的能力,支持宁夏旅游投资集团、宁夏农垦集团、宁夏交通建设投资集团加大对全区旅游领域的投资布局力度,打造成为引领全区文旅产业发展的“链主”企业。大力培育一批从事沙漠旅游、星空旅游、非遗旅游、节事会展、旅游演艺、体育休闲、旅游购物等专精特新企业。没有投资增量,就不会有长期流量。在人人都想轻资产运营的时代,得有逆势而行的勇气。学习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培育更多小而精、小而美、小而暖的城市休闲和乡村度假项目,形成近悦远来、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新空间。
宁夏要用好政策优势,重点培育若干“产城融合、景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发挥银川首府区位优势,深入推进强首府战略,打造宁夏旅游总枢纽、世界葡萄酒之都、国际时尚消费中心、国际会展城市、引领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加快培养中卫国际沙漠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设,打造以黄河生态、枸杞康养、沙疗沙浴、休闲度假为主题的黄河生态康养基地,建设沙坡头南岸康养旅居中心和中宁康养带,打造世界沙漠康养度假标杆。推进石嘴山、吴忠、固原建设特色旅游城市,统筹规划黄河文化、红色文化、长城遗址、酒旅融合、康养研学等资源,提升国际化旅游服务水平,发挥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的重要支撑作用。
宁夏要用好大数据,建立健全旅游业发展监测体系。发展经济和培育产业离不开数据支撑,包括但不限于目标市场调研预判、城市和景区热度预报、旅游消费规模和消费结构调查、游客满意度调查、旅游经济分析与预测等模块。为此,要健全旅游人才引进机制,加强旅游职业教育、旅游科研和智库建设,巩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中长期基础。
长期以来,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在服务宁夏旅游发展的进程中,与文化和旅游系统、各级党委和政府、投资机构和经营主体保持了亲密无间的战略互动。我和我的团队将紧密配合自治区旅游发展战略,进一步深化与有关方面在智库建设、数据分析、文旅融合、市场推广、国际交流和高端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合作,为宁夏率先将旅游业建成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和幸福产业而奋斗!
作者|戴斌
责编|刘鑫
来源|中国旅游研究院 (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
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