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讲稿时,我看到金门县观光处的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2025年1-7月,厦金“小三通”客运航线已经突破百万人次大关,超过去年同期33万人次,预计全年将超过165万人次。金门与厦门、泉州往来更加紧密,已经成为大陆居民出境旅游的热门目的地,更是访问中国台湾地区的首选地。进一步的市场分析表明,超过90%的大陆游客为“自由行”,平均在金门停留2-3天。游客除了深度体验金城水头聚落和金门高粱酒文化等经典行程外,热门偶像剧《不如海边吹吹风》也吸引大批年轻人前往打卡。对面的厦门呢,也正如杨慕先生传唱度极高的《厦门亲像一首歌》那样,这座拥有鼓浪屿,还有郑成功的美丽城市,已经成为很多人的第二故乡。
无论大数据,还是偶像剧和音乐,厦金两地“小三通”的成就都令人惊喜和感动。可是,更多的大陆游客并不满足只去金门,他们更想如十多年前的我们一样可以从“台台宜”(台北、台中、宜兰)一路南下到“南高屏”(台南、高雄、屏东),将宝岛走透。一起看看外婆的彭湖湾,沙滩上留下的两对半脚印是否还在?一起去台北的忠孝东路走一走,尝一尝那里的鼎泰丰包子,一起去士林夜市问一问出摊的阿婆:“青蛙下蛋”还是从前的味道吗?还想去高雄的香蕉码头,那里“驳二艺术特区”是否还是那么有文艺范儿,还能寻见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吗?更想在面对面的接触中了解今天台湾各界人士,特别是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和真实想法,也会如大陆青年一样有青春成长的困惑,更有创新前行的勇气吗?
正是因为对台湾阿里山、日月潭、台北故宫、101大楼,以及太多的历史人文和风土人情的念念不忘,很多大陆游客近年来经由香港、澳门或第三地前往台湾。2024年,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人数为24.38万人次,同比增长63.51%。随着大陆居民海外旅行经验的成熟、目的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商业接待体系的完善,加上团队旅游政策限制之影响,越来越多的游客采用自助游、自由行和自驾游的方式完成自己的旅行计划。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携程、去哪儿、马蜂窝、飞猪旅行等在线旅行平台,成为游客获取资讯和旅行预订的主渠道。在住宿选择方面,除了品牌连锁酒店,民宿渐成游客首选。自由行的增长,更可以让旅游消费广泛惠及餐饮、零售、娱乐、文创等小微型企业和出租车司机。中国旅游研究院连续50个季度的游客满意度调查表明,台湾还是大陆游客心向往之和流连忘返的旅游目的地。2013年—2025年上半年,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者满意度指数从“基本满意(75-80)”稳步进入“满意(80-85)”区间,稳居出境旅游目的地前列。
图 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者满意度(2013-2025上半年)
各位同仁,媒体朋友们,
令人欣慰的是,台湾居民赴大陆观光、休闲、度假、省亲、经贸、教育和人文交流的游客数量近年来保持了快速复苏和稳定增长态势。2023年,两岸旅游交流进入快速复苏新通道,大陆当年接待台湾游客197.1万人次,2024年进一步增长到332.71万人次,为大陆带来了约350亿元人民币的旅游消费。之所以能够在团队旅游受限的政策环境下还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原因包括但不限于厦金两地“小三通”,两岸人员往来的签注、航线、口岸和消费便利化,福建等地对台湾“首来族”的款待服务,特别是两岸旅游业界的坚守与努力。哪怕在新冠疫情期间,两岸业者都是“拉手不放手”。至今犹记我和团队执行“两岸旅游口述史”项目,以及海旅会和厦门等地的交流活动,多次在线上线下与赖会长瑟珍女士、姚理事长大光先生、许理事长晋睿先生、齐董事长燕苹女士等台湾业者饱含深情回顾过去,充满信心展望未来。任何时候,旅游和旅游业者都是两岸旅游交流最可以信任和托付的基干力量。我们也深刻认识到,推动两岸旅游交流合作最底层的逻辑和最深沉的动力则是两岸人民割舍不断的亲缘、地缘、神缘、业缘和物缘。“五缘”文化及其民族心理场效应,将永远不会因为任何外部干扰而消失,并构成了两岸旅游交流长期向好最坚实的基础支撑。
今天,到访大陆的台湾游客走得更远、停留更久、体验更多。除了广东、福建、上海、北京、浙江和江苏等传统目的地,台湾游客愿意访问大陆更多的城市和乡村、旅游景区、度假区和休闲街区。从今年1-7月份的分城市接待数据来看,除深圳、上海、北京、苏州、厦门、福州、泉州等热点城市外,东莞、莆田、肇庆、梅州、清远、嘉兴、昆明、桂林、张家界、伊犁、哈尔滨、阿勒泰、阿坝、舟山和大理等旅游城市也进入了大陆接待台湾游客前50位城市之列。两岸游客一道在行程中领略泱泱华夏的自然之美、领悟中华民族的文化之美,“在泉州的大街小巷到处趴趴走,就能听到超亲切的闽南話欸~大家都超热情超友好,泉州人赞赞。”“出发前,我以为张家界的土司府只是拍拍照的古迹,但走进去才发现,它承载着湘西几百年的历史。斑驳的城墙、石雕牌坊、古文物,让人感受到过去的权力与繁华”。两岸游客也会在行程中一起体验机场、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内河航运、城市地铁等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以及城市更新和美丽乡村建设成就。每个人都可以沉浸式感受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我觉得上海不仅仅很繁华有很多高楼大厦,同时也很有文化特色(很喜欢多元文化融合的建筑风格),而且是一个很包容的城市”。从风景到场景,从戏剧场到菜市场,越来越多的台湾游客广泛融入城乡生产生活和休闲空间,深度体验大陆人民的当代生活。
中国旅游研究院专项调查数据表明,2024年和2025年上半年,到访大陆的台湾游客的现场满意度评价分别给出了83.16和84.33的高分,位居入境旅游客源地的前列。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愿意倾听台湾游客的意见与建议,比如景区游客和街道行人的抽烟、吐痰、插队等不文明行为,已经得到有关机构的重视,并将采取务实的措施和长期的政策持续改进,让文明成为外来游客和本地居民的双向奔赴。
各位同仁,媒体朋友,
2010年前后是两岸旅游交流合作的高光期,在海旅会和台旅会的推动下,我和各位同仁有幸见证了两岸从破冰之旅到团队旅游,再到自助游和自由行,共同开创了旅游交流合作的新气象和大格局。2015年双向旅游交流人数974.8万人次,其中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人数为424.94万人次,均创下历史高位。旅行商和旅游从业者也是意气风发,无论是规划中长期发展,还是计划年度和季度日程,都洋溢着乐观向上的预期,只是担心随着自由行城市的开通,游客来多了,旅游巴士、领队、导游、景区、博物馆、酒店、民宿接待能力跟不上,怎么办?高山茶、凤梨酥卖断货了,怎么办?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个理想进程在2016年中断了,赴台大陆游客一直未能突破300万人次大关,2020-2022年则近乎停滞。作为一名旅游研究者,我也有十多年没能访问台湾了,只是通过专业研究、数据分析和口述历史等项目与业界朋友保持线上互动,偶尔也会在北京、厦门和南昌等地接待老朋友,甚是不甘呐!
我期待《旺报》8月19日社论的预测能够成真:台湾地区陆委会拟将“17条”部分暂搁,只对公务员赴陆做必要检视,而不再对民间交流做积极限制。若当局愿意倾听旅游业界和多数民意,逐步松绑两岸民间交流,应会获得两岸各方的相向而行,让文化、艺术、旅游等民间交流更开放、更便捷。若进一步通过海协会与海基会、海旅会与台旅会及其各地办事处,及时开展政策架构和业务操作层面的沟通,两岸旅游交流将稳步向游客和业者乐见的方向回调。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将看到一个人民自由往来、团队游全面恢复、自由行持续扩容的两岸旅游交流新格局。
我期待更多的台湾居民看见“网红馆长”陈之汉先生的看见:一个文化自信、科技进步、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大陆,一个始终以最大耐心寻求两岸和平发展的大陆,一个坚持人民满意、人民受益,坚守两岸人民旅游福祉之初心的大陆。若台湾真正了解大陆并愿意与大陆同行的民意多了,就会汇聚而成两岸旅游交流合作走向新阶段的关键支撑和有生力量。今天,我们已经看见了来时路上的灯火还在,照亮前行道路的光芒已现,正在呼唤更多的关注、呵护和同行。让看见者被看见,让听见者被听见,才能让这束光汇聚而成绚丽多彩的星空。为此,两岸旅游业界必将大有可为,也理应大有作为。
我期待两岸专业智库自即日起开展推动两岸旅游交流正常化的储备性政策研究和仿真推演:“小三通”走向“大三通”,还需要几步?航空公司、旅行商、研学机构、酒店、民宿、交通客运、餐饮、零售业者要承担哪些责任,做好哪些准备?教育、培育、人力资源和数字技术方面如何丝滑对接?这些课题,需要两岸旅游业界积极介入,与研究机构和作业部门同题共答。人民有自由往来和自主选择旅行方式的权利,旅游部门和业、学各界有强化保障的责任,这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的初心,不能不履行的使命。在有效增进人民旅游福祉的旗帜下,我们一定有智慧,也有能力找到两岸旅游交流的最大公约数和政策突破口。
做口述历史项目时,曾有业界朋友说,我们都已经转岗、退休和慢慢老去了,只有院长还是院长,激情满满地为两岸旅游交流而奔走。谢谢各位的关注和抬爱,可是我真的不再年轻,不想再等十年才能再去台北看你们。
明年,可以吗?
作者|戴斌
责编|刘鑫
来源|中国旅游研究院 (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
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